1953年江西永新,年过花甲的国民党高官肖纯锦戴铐入狱之谜

永新 更新于:2025-05-16 02:58
  • 阿若642
    1953年,江西永新,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头,戴着手铐,被押往看守所,他叫肖纯锦,曾是国民党高官,此时却被扣上“勾结土匪”“国民党余孽”的罪名,判死刑。

    这事很快惊动了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他拍桌子一句话:“他要死了,我也不安生!”随后,一封电报飞往江西,救命的信号拉响了。

    陈毅和肖纯锦的关系,要从上世纪20年代说起,1921年,陈毅还只是个热血青年,在法国闹学生运动被驱逐回国,回国后一时没着落。

    是肖纯锦,时任东南大学教授,把他接回来,送了路费,又写信推荐他进了学校。

    这位老先生当年不但资助他,还在思想上对他影响不小,在陈毅眼里,他不是普通老师,是大恩人。

    时间到了抗战时期,肖纯锦成了江西省政府的重要干部,负责粮食、地方建设等事务,虽然是国民党体制内的官员,但他内心早已倾向共产党。

    1937年,新四军在江西活动频繁,陈毅也正是在那时回到这一带指挥抗日作战,肖纯锦没有明着表态,但通过一层层关系,给新四军送过不少重要情报。

    他知道哪个村子有伏兵,知道哪个军阀准备清剿,还曾提醒陈毅:“你们今晚别去上饶,那里设了埋伏。”

    这些提醒救了陈毅一命,当时国共虽然在抗日统一战线内合作,但互相猜忌、清剿不断。

    1939年后局势更加紧张,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大批伤员被困,缺粮缺药,陈毅带着残部突围回江西,饿得眼冒金星。

    就在这时,肖纯锦“借用”了自己掌握的粮食调拨权,弄来几百石粮、一批药品,挂着“支援抗战”的名义送出去,全程保密,没人敢多问。

    这些事陈毅一直记着,可到了1953年,刚成立的新政府对旧政权人员展开整肃。

    镇反运动一波接一波,肖纯锦被指控“长期担任反动职务,勾结土匪”,要被枪决。

    他本人不慌,心里清楚这几年一直教书为生,也没做什么坏事,但他没想到,身份历史竟成了死罪。

    关押他的,是江西永新县公安局,他的妻子程孝福哭了一路,从江西赶到上海,闯进上海市政府,找到陈毅。

    当着门卫的面,她哽咽着喊:“陈市长,救命啊!”陈毅听到这名字,原本在批文件,整个人顿了一下,随后脱口而出:“老肖出事了?!”

    当晚他没有回家,亲自起草一封电报给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他说:“肖纯锦,早年资助我留学回国,抗战期间对我军有重大贡献,绝不能杀!”

    这封电报直达江西省委,陈正人读后也吃了一惊,立刻派人去永新调查情况。

    公安局那边收到通知,人都傻了,他们只知道这是个“老国民党”,没想到上面会下这么硬的命令。

    他们开始翻旧档案,调人作证,一查发现“勾结土匪”的证据不过是某年某次有人诬陷说他给人送了粮,其实根本对不上。

    几天后,肖纯锦被从看守所接出,送往南昌,再转送回上海。

    陈毅亲自安排他住进上海疗养所,过了几天,他请了几个老同学、战友,设宴请老肖吃饭。

    酒过三巡,陈毅说:“我这条命,当年要不是你,可能死在上饶,现在你落难,我怎能不管?”

    这件事传到北京,毛主席也知道了,他听完陈毅汇报,说了一句话:“他救过你,也救过部队,这事处理得好。”那年年底,肖纯锦被正式平反,安排到复旦大学教书,还当了政协委员。

    虽然他身体不比从前,但心里踏实了,他常对学生说:“做人要有担当,有机会做点事,就不能回头。”

    晚年他经常回忆自己那段日子,他不后悔当年冒险帮陈毅和新四军,“真要被枪毙了,也值。”他说得轻松,可妻子听着还是掉泪。

    几十年后,《陈毅传》出版,把这段往事写了进去,一些党史研究者也找到当年江西的档案,证实了肖纯锦确实多次以“支前名义”秘密送物资。

    有研究指出,在皖南事变后期,正是靠那一批“秘密支援”,新四军得以坚持几个月,为后续反攻争取了时间。

    在很多资料里,肖纯锦只是一个“旧知识分子”,历史上写他的人不多,但在陈毅眼中,他是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的人。

    新中国刚成立那几年,对这类“曾经在旧体制中工作”的人处理尺度很难把握,可陈毅的选择,是“讲人情、看贡献、顾大义”。

    这件事后来也成了干部教育的一个案例,在党校里讲了很多年,不是因为它有多大政治意义,而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态度,讲良心,不冤枉人。

    新中国走到今天,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沉在民间,不那么热闹,但沉得住分量。

    参考资料:
    《陈毅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