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汤锅
				 
				1959年10月,在永新县国营豆腐坊门前,一个憔悴的女干部驻足观望。柜台上的工人老刘问:“您好,是不是要买些豆腐呀?”女干部只是摇了摇头,讲:“同志,我不买豆腐,只是回这里看看老家模样。”
咱先说说1959年的永新县有多实在!秋末的天刚亮透,街上飘着豆浆的热雾气,混着街边早饭摊的红薯香,闻着就暖肚子。那豆腐坊是老松木搭的门脸,门板上还留着几道浅痕——那是早年战乱时留下的,现在刷了层清漆,倒显露出点旧日子的温乎劲儿。
女干部站在门口,风把她的干部服下摆吹得轻轻晃。那衣服一看就穿了好些年,原先是藏蓝色,洗得都泛出浅灰了,袖口还补着块同色系的补丁,针脚缝得整整齐齐。她手里攥着块蓝布手帕,都洗得发毛了,指节微微发白,眼睛盯着豆腐坊的窗户,半天没挪窝,像是在瞅啥老熟人似的。
老刘从柜台后探出头,手里还握着把切豆腐的铜刀,刀边沾着点雪白的豆腐沫。他瞅这女干部不像来买豆腐的——买豆腐的人都急着赶早,哪有站门口愣神的?才开口问的。女干部听见声音,慢慢转过头,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笑了笑,那笑里带着点涩,说自己不买豆腐,就想在这儿多看看。
老刘这才仔细打量她,忽然一拍大腿:“您是不是以前住在这院儿里的?俺瞅您这眼神,跟俺娘瞅老照片似的!”女干部点点头,声音低了些:“这房子原是俺家的老宅子,俺十六岁从这儿走的,跟着队伍去打仗,一晃快三十年了。”她指着柜台后的角落:“那儿以前是俺家的灶台,冬天俺娘总在那儿煮红薯,俺和弟弟就围着灶台蹲着,等着吃热乎的。”
您说那会儿多不容易啊?一个十六岁的姑娘,丢下娘和弟弟,揣着个窝窝头就跟着队伍走了,这得多大的勇气?现在当了干部,按理说能住宽敞房子、吃细粮,可她还惦记着老家的破灶台,惦记着当年的红薯香。这样的干部,心里装着的不是自己的官衔,是老家里的人和日子,这才叫没忘本啊!反观有些人为了往上爬,连爹妈都懒得认,您说这样的人,能真为老百姓办事吗?
老刘赶紧搬了个小板凳让她坐,又盛了碗热豆浆递过去。女干部双手捧着碗,小口小口喝着,眼眶有点红:“跟俺娘当年煮的豆浆一个味儿,就是少了点柴火香。”她坐了半个多小时,没提自己当多大的官,就问村里的老人们还在不在,地里的晚稻收了没,连豆腐坊的豆子是从哪个村收的都问,跟街坊拉家常似的,半点儿架子都没有。
网上好多网友看了这事儿,都特别感慨。网友“老永新记忆”说:“俺爹就是当年豆腐坊的帮工,说过有个女干部回来过,没摆谱,还跟他打听村里的水井还在不在,这样的干部现在少见喽!”还有网友“故土情长”说:“不管走多远,老家都是根啊!这女干部没忘本,值得敬重——现在的年轻人也该学学,别日子过好了,就忘了自己从哪儿来。”
其实啊,老家从来不是一栋房子、一个地方,是娘煮的热豆浆,是弟弟围着灶台的笑声,是走多远都忘不了的牵挂。这女干部回来看看,看的不是豆腐坊,是自己的根,是那段苦却踏实的旧日子。现在日子过好了,可这根不能丢——忘了根,就忘了自己该为谁办事,忘了当初为啥出发。这样的念想,不管到啥时候,都该记在心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