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惊魂一幕,八路军炮兵团长左叶盛怒开枪,伟人亲自关注延安审讯案

永新 更新于:2025-09-06 02:19
  • 仔仔老娘
    1939年,八路军炮兵团长左叶盛怒之下,突然对着特派员开枪,事后被押到延安受审,伟人闻讯给左叶传话“贸然开枪是你不对,但是我知道你的心眼没有歪。”

    1912年江西永新的夏天特别燥热,佃农左家茅屋里传出震天响的哭声。
    接生婆擦着汗直念叨:"天罡星下凡哩!"

    你可能会纳闷,一个佃农家庭的孩子,怎么会走到八路军炮兵团长的位置,还敢在抗战时期对特派员开枪?

    这得从左叶的性子说起——他打小就带着股“轴劲”,12岁那年看到地主家的狗咬伤了同村的孩子,抄起锄头就跟地主家的护院硬拼,最后被打得浑身是伤,却没吭一声。

    1927年,永新闹革命,15岁的左叶瞒着家里偷偷参加了农会,跟着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因为作战勇猛,不到三年就从通讯员提拔成了连长,手里的枪从来只对着敌人,没含糊过。

    到了1939年,左叶已经是八路军炮兵团的团长,负责在晋察冀边区训练炮兵。

    当时部队刚缴获了几门日军的山炮,战士们都没摸过这么先进的装备,左叶带着大家没日没夜地琢磨,连吃饭都捧着炮术手册。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上级派来的特派员突然到了团里,一开口就说要“审查炮兵团的成分问题”,还质疑左叶“重用俘虏兵,有通敌嫌疑”。

    这里得说清楚,特派员提到的“俘虏兵”,是几个被改造好的日军炮兵,左叶留下他们,是想让他们教战士们操作山炮的技术。

    这些俘虏兵早就认清了日军侵略的本质,不仅主动教技术,还帮着改进炮架,战士们都很信任他们。

    特派员却不听解释,非要把这几个俘虏兵押回总部“问话”,还说左叶“抗命不遵,要军法处置”。

    左叶当时就急了——那几门山炮马上要用到反“扫荡”作战里,要是没了技术指导,战士们拿着炮也没法发挥作用。

    他跟特派员争得面红耳赤,特派员却掏出枪拍在桌子上,说“再敢阻拦就按通敌论处”。

    左叶也是急火攻心,想起战士们日夜训练的辛苦,想起马上要面临的战斗,脑子一热就拔了枪,对着特派员脚边的地面开了一枪,吼道“你敢动他们试试!”

    枪声一响,整个团部都乱了。特派员又惊又气,当即让人把左叶绑了,押往延安受审。

    消息传到延安,不少人都觉得左叶这次肯定要受重罚——毕竟特派员代表上级,当众开枪就是以下犯上。

    可伟人了解左叶的情况后,特意让人传了话,那句“贸然开枪是你不对,但是我知道你的心眼没有歪”,算是给这件事定了调。

    后来经过调查,组织上弄清楚了来龙去脉,认定左叶是“为了部队作战需要,情急之下失了分寸,并非有意抗命”,只给了他一个记过处分,还让他回炮兵团继续任职。

    左叶也没辜负这份信任,反“扫荡”作战里,他带着炮兵团精准打击日军据点,好几门山炮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战士们都说“左团长虽然性子急,但心里装着部队,装着打仗”。

    不过这事也给左叶提了个醒。

    后来他跟战士们聊天时说,当时要是能冷静点,跟特派员好好沟通,或者向上级再反映反映,也不至于闹到开枪的地步。

    他常说“部队有部队的规矩,再急也不能坏了纪律”,这话他记了一辈子,后来不管遇到多大的事,都会先压一压性子,先想办法解决问题,再谈情绪。

    这里就有个值得琢磨的问题:左叶的“急”,到底是对是错?

    从纪律上来说,他当众对特派员开枪,确实违反了规定;可从部队利益来说,他要是不拦着,山炮没法发挥作用,反“扫荡”作战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当“纪律”和“实际需求”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平衡?是死守规矩,还是灵活变通?

    左叶的经历,其实也反映了八路军当时的一种状态——很多将领都是从基层摸爬滚打出来的,性子直,做事雷厉风行,有时候会因为急于解决问题而忽略了方式方法,但他们的出发点始终是为了打胜仗,为了保护战友。

    伟人之所以能理解左叶,就是看到了他“心眼没歪”,看到了他对部队的责任心。

    现在再回头看这段往事,我们更该明白: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他做了什么,还要看他为什么这么做。

    左叶的“错”,错在方式冲动;但他的“对”,对在初心不改。

    那么,在我们自己的生活里,遇到原则和现实冲突的时候,该怎么像左叶那样守住初心,又避免犯冲动的错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