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1928年井冈山会师之后,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经过三次攻占永新县城,井冈山根据地形成了以宁冈为中心的巩固区域,达到空间最广、政权最稳、军力最强的全盛状态。
那会儿的井冈山,可不是地图上随便圈出来的一块地方。
山下的老百姓提起红军,眼里都带着光——之前地主劣绅占着好地,苛捐杂税能把人压得喘不过气,红军来了之后,不仅把田地分给农户,还教大家认字、组织农会,连村里的孩子都能跟着战士们学唱“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谣。
就说宁冈县茅坪村的李大爷,家里五亩薄田之前全被地主霸占,自己只能给人扛活勉强糊口,红军分地那天,他攥着写有自己名字的地契,手都在抖,当晚就带着儿子去给红军送了一筐刚收的红薯,说啥都要让战士们尝尝“自家地里的东西”。
武装力量的增强也不是空喊口号会师后的红军整合了两支队伍的优势,老战士们带着实战经验教新兵拼刺、射击,新兵里的年轻小伙脑子活,会跟着铁匠师傅琢磨怎么修补枪械、打造土手榴弹。
第三次打永新的时候,战士们摸清了敌人的布防规律,白天佯攻城门吸引注意力,夜里派小分队从城墙根的排水道摸进去,没费多少弹药就把县城拿了下来。
当时守城门的敌军士兵后来回忆,听到身后喊“缴枪不杀”的时候,手里的枪都吓掉了——他们根本没想到,装备不如自己的红军,能想出这么灵活的打法。
根据地能稳下来,更离不开政权建设的扎实。宁冈、永新这些中心区域,每个乡都成立了苏维埃政府,选出来的干部都是当地老百姓信得过的人。
永新县拿山乡的妇联主任王大姐,之前是童养媳,红军来了之后才敢站出来说话,她领着妇女们做布鞋、缝棉衣,还组织识字班,不少妇女跟着她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甚至能看懂简单的革命传单。
那会儿的根据地,不管是村口的公告栏,还是农户家的土墙上,都贴着“打土豪分田地”“工农一家亲”的标语,连放牛的孩子都知道,红军是为老百姓打仗的队伍。
这种全盛状态,不是靠运气得来的,是红军和老百姓一条心拼出来的。
战士们饿着肚子也不拿老百姓的一粒粮食,老百姓冒着风险给红军送情报、藏伤员,这种鱼水情,才是井冈山根据地能站稳脚跟的根本。
直到现在,井冈山的老人们还会给后辈讲当年的故事,讲红军怎么用土枪打跑敌人,讲大家怎么一起在山里种粮食,那些故事里藏着的,是中国革命最初的火种,也是老百姓对好日子最朴素的向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